新闻稿

26遗产地进入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含24新遗产

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于周叁在印度新德里闭幕。世界遗产委员会将26处新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会议结束时,瑙鲁正式批准《世界遗产公约》,成为该公约的第196个缔约国。
PR 2024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委员会共将26处新遗产地列入名录,其中2处是对已列入名录遗产的显着扩展。此次变化共涉及20处文化遗产、5处自然遗产地和1处混合遗产地。从此这些遗产地将得到遗产领域的世界最高级别保护,其管理团队将有机会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技术和财政援助。 

新增遗产使列入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总数达到1223处,它们分布在168个国家。委员会还审查了此前已列入名录的123处遗产的保护状况。 

哥伦比亚、毛里求斯、老挝、坦桑尼亚等《公约》缔约国在会上获得235520美元的额外资金,用于资助在其领土范围内开展新的遗产保护工作。 

从年初至会议开始前,22项国际援助申请已经获批,涉及非洲、亚太地区、阿拉伯国家、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加上此次批准的援助经费,总额达到695201美元。所有这些都证明了教科文组织及其合作伙伴在世界各地为保护人类共同遗产所做的工作。 

在会议最后,委员会宣布下一届遗产大会将于2025年夏于保加利亚索非亚举行,由涅诺夫(Nikolay Nenov)教授担任大会主席。 

对于本届世界遗产大会的更多信息,请点击此处 

 

濒危遗产保护和与当地社区合作的责任  

在本届会议上,委员会认识到迫切需要强化保护多处受到潜在或实际威胁的遗产。为此,委员会将巴勒斯坦的“圣希拉里翁修道院/特尔乌姆阿迈尔”同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和《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并再次呼吁保护已列入濒危名录的遗产,特别是乌克兰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还再次表达将遗产地人民置于世界遗产保护进程中心的承诺,并将法国的“马克萨斯群岛”、意大利的“阿庇亚道:道路女王”、布基纳法索的“铁贝莱王宫”等遗产列入名录。 

大会审查众多已列入名录的遗产的保护状况,此举也意在提醒缔约国,他们有义务保证充分尊重人权,并确保将当地和土着人民置于所有管理和保护战略的核心。 

 

持续促进非洲遗产保护 

根据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对于优先保护非洲遗产的政策,非洲大陆此次有5处新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南非的“纳尔逊·曼德拉纪念地”和“更新世人类遗址”、埃塞俄比亚高原地区的“考古与古生物遗址”、肯尼亚的“格迪古镇和考古遗址”,以及前文已提及的布基纳法索的“铁贝莱王宫”。 

此次大会还将塞内加尔的“尼奥科罗-科巴国家公园”移出《濒危世界遗产名录》,这归功于塞内加尔政府与当地社区合作,在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共同努力减少该遗产受到的威胁。 

肯尼亚于会上宣布,希望于2025年5月在内罗毕举办一场国际会议,深入探讨非洲遗产的真实性这一概念,并增加非洲遗产在《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代表性。 

最后,本次大会的东道主印度宣布向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捐款100万美元,用于培训计划、技术援助和保护等工作,从而支持保护非洲和亚洲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公约》更具普遍性  

在大会闭幕之际,委员会宣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公约》取得新的进展,瑙鲁成为第196个缔约国。该公约于1972年通过,目前是世界上缔约国最多的标准制定文书之一。 

这个太平洋国家由此融入致力为子孙后代保护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际大家庭。这一批准也提醒我们,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是最易遭受气候变化冲击的地区,提升保护这些国家遗产的全球努力极为重要。

对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拥有194个会员国,致力于引领各国在教育、科学、文化、传播和信息领域的多边合作,以此促进和平与安全。组织总部位于法国巴黎,同时在全球54个国家设有办事处,雇员共2300余人。教科文组织负责协调2000多处世界遗产、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创意城市、学习型城市、包容和可持续城市网络,以及1.3万余所联系学校、大学教席、培训和研究中心。现任总干事为奥德蕾·阿祖莱。 

“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1945年) 

更多信息:

媒体联系人

Monia Adjiwanou
Monia
Adjiwanou
新闻官(遗产、紧急情况下的文化、非洲优先)

电话:+33 1 45 68 04 59

26 处新遗产入选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