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对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兼代表夏泽翰教授:拥抱多元,构建全民共享的发展型无障碍社会

今年的5月18日既是国际博物馆日也是全国助残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和凤凰网共同推出“无障碍博物馆” 系列主题访谈,通过分享不同视角下的无障碍故事,带你走进一个有爱无碍的世界。
1、自我介绍:与无障碍建设和残障群体的渊源
Q: 能否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您和无障碍建设和残障群体有怎样的渊源,能否结合您的个人经历(成长、工作)展开说说。
- 夏教授:
我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兼代表夏泽翰教授。我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缘分始于2008年,当时我在教科文组织总部担任水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处主任。此后,我的工作足迹遍布亚太地区,包括在雅加达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科学局主任兼代表。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无论是早期专注于水资源相关工作,还是如今负责教科文组织多样化的项目,我始终致力于推动包容和公平的社会建设。这个承诺在我们的无障碍相关工作中得到了有力体现。

在教科文组织工作的这些年里,以及我在研究、学术和政策领域的广泛经历,让我亲眼目睹了残障人士所面临的复杂障碍。这些障碍,无论是体现在获取教育、文化、信息,还是参与公共生活方面,都反映出深层的不平等。这进一步坚定了我的信念:无障碍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项基本人权。这种信念源于我的专业观察以及对社会正义的深刻认知。目睹社会中的不平等和各种群体的边缘化,让我深刻认识到包容的重要性。
在教科文组织的工作中,我有幸领导了许多旨在促进残障人士权利和包容的倡议。这包括与各国政府、民间社会组织以及残障社群本身合作,制定和实施打破障碍、创造更具包容性环境的政策和项目。例如,2017年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举行的联合国高级别研讨会上,我参与推动了城市包容性发展。与市长和各方利益相关者携手,我们共同承诺了《印度尼西亚包容性城市市长网络宪章》,致力于实现城市环境的积极转型,增强残障人士在城市生活各方面的参与。

目前,我担任联合国中国残障主题组&苍产蝉辫;(UN Thematic Group on Disability in China) 主席。这一重要的多利益相关者平台致力于围绕残障人士的需求和权利展开公开对话并开展倡导工作。该小组汇集了来自118个机构的165名关键利益相关者,涵盖政府机构、民间社会组织、残障者自组织以及联合国机构,共同推动协调一致且全面的残障包容举措。这项工作让我深刻认识到,如同我此前参与的复杂水资源管理项目中所体会的,实现长远的改变需要各方协同合作,采取全面的策略,并充分动员多样化的利益相关者群体。

2、联合国在无障碍建设方面的行动主张&补尘辫;教科文组织在华无障碍相关工作
Q: 联合国在无障碍建设方面长期以来坚持怎样的行动主张,教科文组织在华开展了哪些无障碍相关的工作,取得了哪些积极成果,在推进中又遭遇过哪些问题。
- 夏教授:
长期以来,联合国始终倡导为残障人士提供无障碍和包容的原则,特别是通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残疾人权利公约》(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该公约要求各国采取适当措施,确保残障人士在与其他人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获得无障碍的物理环境、交通、信息和通信(包括信息和通信技术和系统),以及其他对公众开放或提供的设施和服务,并消除无障碍过程中的障碍和阻碍。&苍产蝉辫;
在联合国体系内,教科文组织在推动残障包容和无障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这源于其独特的使命和跨领域的专业知识。教科文组织是联合国在教育、科学、文化以及传播和信息领域的专门机构。这种跨领域的特性使其能够从更广泛的视角理解和解决残障包容和无障碍问题,认识到这不仅是人权问题,也与知识习得、文化参与、信息获取、数字素养以及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教科文组织的职责范围使其能够将无障碍理念融入到多个方面:教育体系的改革、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科学知识的普及、数字素养提升以及人工智能赋能的信息和通信的可及性等。这种全面的视角使得教科文组织能够促进更具包容性的政策和实践,打破不同领域之间的壁垒,推动全社会的无障碍建设。&苍产蝉辫;
教科文组织在中国积极推进无障碍工作,包括通过联合国残障主题组提升利益相关者的能力,促进不同群体间对话,并开展倡导活动以推动包容性实践。其中,“全民博物馆”&苍产蝉辫;项目作为我们工作的亮点之一,是我们与中国博物馆协会和残障者自组织奇途无障碍合作开展的,旨在推广涵盖物理、信息和数字无障碍等领域的良好实践,推动中国博物馆的无障碍和包容发展。该项目还识别出一系列创新方法,可以为其他更多文化领域机构提供借鉴和参考。
3、对中国无障碍建设情况及近年变化的观察
Q: 您最早来到中国时,对当时国内的无障碍建设情况有怎样的观察?这些年你目睹了哪些变化?
- 夏教授:
在2000年代初我刚来中国工作的时候,我对无障碍环境的初步观察发现,当时的社会对无障碍的认知正处于起步但逐渐增长的阶段。我发现,尽管某些城市地区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无障碍基础设施,但全面性和通用设计原则尚未得到广泛运用。在我看来,社会对不同残障人士具体需求的认知仍处于发展阶段。在早期的工作或个人生活中,我也没有太多机会与残障人士接触。

这些年来,我目睹了令人振奋的积极且显着的变化。我看到中国通过几项关键倡议展示了改善无障碍的承诺,并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切实改善,这包括建立了更全面的法律框架。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2008年)具有里程碑意义,该法律为残障人士的权利奠定了重要基础,并包含了一些与无障碍相关的条款。而最近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2023年)则明确聚焦于无障碍环境的建设。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始纳入无障碍设计。我在数字无障碍和服务提供方面也看到了相应改善。重要的是,我看到越来越多的残障人士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我也有幸与许多来自各行业有能力、有才华的残障人士接触,看到他们为残障社群乃至整个社会做出的贡献。这些都强烈体现了社会包容的积极转变。
4、当下中国无障碍建设的阶段及国际位置
Q: 当下中国无障碍建设处于怎样的阶段,在国际上的位置如何?
- 夏教授: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中国在无障碍建设方面取得了显着进展,展现出一个更加成熟的法律和政策框架。截至目前,中国已出台了831个省、地、县级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法规、政府令和规范性文件。
2023年颁布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同时,中国愈发强调通用设计和全面无障碍,从基本合规迈向更具包容性和系统性的举措。这一进步得益于政府的明确承诺不仅体现在上述法律中,还体现在一系列旨在改善残障人士生活的国家战略中。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努力正逐渐获得认可。考虑到中国拥有超过8500万残障人士的庞大人口规模,其在无障碍领域的承诺和行动尤其值得关注。尽管取得了显着进展,但挑战依然存在。例如,虽然公众意识有所提高,但在执法和持续贯彻层面仍需加强。许多公共场所仍然缺乏基本的无障碍设施;即使有,也可能存在不可用、设计不佳或缺乏维护的问题。
在数字无障碍领域,许多网站和应用程序仍缺乏无障碍功能,残障人士的数字素养率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无障碍服务的提供,如手语翻译、字幕和公共信息的无障碍格式,仍需进一步增加。最后,加强现有无障碍法律和标准的执行力度,并确保残障者自组织有意义且持续地参与政策制定和决策过程,对于实现可持续和有效的进展至关重要。&苍产蝉辫;
5、影响一个国家无障碍建设的因素 & 中国的优势资源及国际经验
Q: 从您的观察来看,您认为影响一个国家无障碍建设的因素有哪些?在中国推进无障碍,有哪些尚未被转化,但值得挖掘的优势资源?在无障碍建设方面,有哪些国际经验值得中国方面效仿学习?
- 夏教授:
影响一个国家无障碍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确立权利和标准的法律和政策框架;政府的承诺和资源分配,因为政府的资金和积极支持对于实施至关重要;公众意识和教育,因为社会对无障碍的理解与支持至关重要;残障人士的参与,通过其在规划和实施中的积极参与,确保相关工作的适切性和有效性;技术专长和标准,为构建无障碍环境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指导;经济发展,因为一个国家的经济资源可以影响其在无障碍方面的投资能力;以及文化价值观,因为社会对残障人士的态度起着重要作用。
在中国,无障碍领域的优势资源值得深入挖掘。比如,中国快速的技术进步为数字包容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为此,需要制定和执行明确且强制性的网站和应用程序无障碍标准,以确保数字空间对所有人都是无障碍的;加强针对残障人士的数字素养项目,为他们提供驾驭数字世界的技能;促进与科技公司和残障者自组织的合作,以创造无障碍技术,进而消除障碍。

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一些有价值的策略包括:开展全国无障碍调研,以评估当前状况并确定优先改进领域;制定、推广包容性设计指南,确保环境从一开始就对所有人无障碍;建立中央数据存储库,以监测无障碍进展并确保问责;以及制定和开展针对农村地区的无障碍改进计划,解决这些地区面临的具体挑战。
加强无障碍建设的实施还需加强部门间的协调,确保不同政府机构能够有效合作;分配专门的执行预算,以确保无障碍法律和标准得到妥善执行;建立包括残障者自组织有力代表的监督委员会,确保残障人士的声音在整个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6、此次全民博物馆项目的背景及过程
Q: 教科文组织是基于怎样的背景和愿景决定启动此次全民博物馆项目?为什么会选择&苍产蝉辫;“博物馆”&苍产蝉辫;作为推进无障碍建设的抓手?项目从启动到落地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有哪些收获和遗憾?
- 夏教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全民博物馆”倡议项目,源于其推动包容与公平社会建设的总体愿景,旨在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参与文化生活。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机构和人类知识与经验的宝库,却常常对残障人士构成重大障碍,限制了他们获取知识、文化遗产以及社会参与的机会。选择博物馆作为推进无障碍建设的抓手,是基于几个关键原因:其象征意义的重要性、无障碍需求的复杂性、蕴含的教育潜力,以及对文化获取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的认同。

从启动到实施,“全民博物馆”项目包含多个阶段,包括整体规划、咨商利益相关方、征集良好实践案例、开发指南和工具包、能力建设、传播和倡导等。我们与中国博物馆协会共同发起的“全民博物馆:无障碍与包容性创新实践案例”&苍产蝉辫;征集活动,得到了多地博物馆的踊跃参与。项目最终遴选出16家展示了在无障碍服务方面采取创新举措的博物馆。
项目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扩大范围和影响力,解决所有博物馆在持续落实无障碍时面临的挑战,持续倡导无障碍理念,并确保在项目结束后也能获得长期投入。
7、国内博物馆的无障碍建设水平及特征
Q: 结合征集过程,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你们观察到的国内博物馆的无障碍建设水平如何,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 夏教授:
中国的博物馆正在展现出对无障碍建设日益增强的承诺。这一点体现在各种无障碍措施的逐步实施上。这种无障碍建设的特征包括采取全面的举措,解决物理障碍、信息无障碍以及社会包容等问题。许多博物馆正在利用创新技术来增强无障碍性,例如提供数字手语导览、音频导览、触觉地图以及智能导览机器人。同时,博物馆也在强调融入通用设计原则,创造更具包容性的展览和空间。此外,博物馆还积极开发包容性的教育项目,并与包括残障者自组织和科技公司在内的利益相关方合作,扩大无障碍性,促进社会包容。总体而言,这一趋势表明中国的博物馆正在朝着创造更具无障碍性和包容性的文化体验方向积极转变。
8、征集到的突出案例及其中无障碍设计亮点
Q: 征集到的案例中,有什么让你们感到惊喜的博物馆?其中哪些无障碍设计亮点值得推广?
- 夏教授:
在征集到的案例中,北京市规划展览馆的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是中国首个专门致力于无障碍的永久性展览空间,更是一个生动的教育基地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风向标。
让我感到惊喜的亮点包括其全面的无障碍理念。展示馆不仅仅关注物理空间的无障碍,更在信息获取和服务层面做了大量创新。例如,展示馆提供的多感官体验,如触觉模型和音频描述,使视障人士也能“触摸”历史,感受文化。智能导览机器人的应用也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能提供导航和咨询服务,还能进行手语翻译和图像识别,极大地拓展了信息的可及性。

展示馆的融合性和教育意义也值得特别推广。展览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例如设有高度可调节的展台、清晰的色彩对比和易于理解的标识。这些设计在为残障人士提供方便的同时,提升了所有参观者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展览内容本身也传递了无障碍的理念,展示了不同场景下的无障碍良好实践,对公众意识提升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将无障碍的全面理念融入到每一个细节,积极发挥其教育和示范作用,为其他博物馆乃至更广泛的公共空间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宝贵经验。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未来无障碍领域项目规划
Q: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下来在无障碍领域还有哪些项目规划?全民无障碍博物馆评选会有第二期吗?对这一项目的期待如何?
- 夏教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无障碍领域还将开展一系列重要工作。首先,我们将重点开发博物馆无障碍指南,该指南将整合国内外良好实践、博物馆行业专家以及残障者自组织的意见与建议。其次,计划还包括开展能力建设工作,组织师资培训,邀请国内外专家为博物馆从业人员和管理者举办培训研讨会,并根据培训内容在入选博物馆中开展试点行动。可以预期,该指南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在苏州举办的博物馆研讨会上正式推出。
基于对数字包容的承诺,教科文组织目前正在开发并试点一个定制的、基于大型语言模型的智能代理,以期提升中国残障大学生和残障女性的数字素养。这一人工智能驱动的解决方案将利用现有的数字素养资源,针对目标群体的具体需求进行调整,确保提供个性化、无障碍且可持续的数字素养教育。这一举措预计将显着提高目标群体的数字素养技能和能力,从而增强他们更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改善他们在数字时代获得更好就业机会的前景。
此外,我们目前还在构思的另一个项目是“青年助力包容性城市”&苍产蝉辫;。这一倡议旨在赋能青年群体,特别是残障青年,使他们成为推动城市数字无障碍和包容性故事讲述的领导者。该项目尚处于初步阶段,实施还需调动更多资源。&苍产蝉辫;
我期望这些项目能显着改善博物馆等文化空间的无障碍性,促进残障人士的数字包容,赋予他们充分参与社会的能力,并推动社会实现更包容、更公平的发展。
10、愿景:理想的无障碍博物馆/无障碍社会
Q: 一个理想的无障碍博物馆/无障碍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能否简单描述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 夏教授:
一个理想的无障碍博物馆与一个无障碍社会共享同一愿景:创造一个无论能力差异,每个人都能充分且平等参与的环境。在这样的博物馆中,物理障碍被彻底消除。宽敞平坦的入口、无障碍停车位、坡道、电梯以及高度可调节的展示台,确保所有访客都能轻松且独立地在空间中自由移动。触觉地图、盲文地图、音频导览和手语翻译服务一应俱全,让每位访客都能与展品和信息无障碍互动。
数字技术在在提升无障碍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提供虚拟导览、互动展览以及个性化体验。博物馆更是一个欢迎社交互动的空间,应提供包容性的教育项目和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能够提供尊重且有益的帮助。
此外,博物馆还应特别考虑到精神障碍和心智障碍人士的需求。设置专门的安静空间、确保环境可预测且标识清晰、提供灵活的互动选择,以及培训员工使其能够敏锐地察觉多样化的需求。展览设计应避免偏见,体现包容理念。此外,博物馆可以通过为孤独症儿童提供艺术创作工作坊、为有认知症的访客提供多感官导览,以及为有慢性疼痛或创伤的人提供疗愈艺术课程,积极关注并支持情感健康和神经多样性。
走出博物馆,这一愿景延伸到无障碍社会。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应充分考虑普遍无障碍性,从无障碍的街道和公共交通,到无障碍住房和工作场所。从网站到公共服务终端,数字平台完全无障碍,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取信息和服务。
辅助技术和无障碍服务,如手语翻译,应易于获取且价格合理。残障人士积极参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的声音被倾听和重视,并被赋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无论是理想的无障碍博物馆,还是理想的无障碍社会,其核心都在于营造一种包容、尊重和具有归属感的文化。这是一个庆祝多样性的世界,每个人都有机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