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教科文组织庆祝“保护世界为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十周年

17 October 2013
Last update:20 April 2023
2013年10月15日,由凤凰卫视主办的主题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当今社会” 研讨会在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会后,渭南传统艺术图片展将开幕,随后晚7时,在1号会议厅将举行由50位来自中国陕西省渭南地区的艺术家带来的演出。
出席会议的有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奖得主--尼日利亚作家Wole Soyinka,哈佛大学教授Homi Bhabha,法国前文化部长Renaud Donnedieu de Vabre,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主席许嘉璐教授以及凤凰卫视主席刘长乐先生等。
2003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核心是语言,记忆,身份和社区。公约已有155个国家批准,它有助于维护“我们祖先传给我们后代的传统和生活的表达,如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生产传统工艺品的知识和技能”。研讨会嘉宾强调了研究的重要性,还强调了需要通过帮助成员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一个超越公约的框架。哈佛大学教授Homi Bhabha 说:“我们必须努力了解新人文主义,它建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基础上并且是当代人类学课程的一部分。迁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局限于地方性。”
Wole Soyinka指出,不包容性是最大的挑战,它威胁着公约捍卫的价值观念。为了保护多样性,我们必须拓宽全世界对“文化多样性是我们的共同遗产”的认识。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是一个重要的道德义务,它与维护人类尊严息息相关。
刘长乐强调说:“如今,大众传媒通过向公众阐释世界遗产真正涵义以及为子孙后代保护它们的原因,可为促进文化多样性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