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
神经技术伦理:教科文组织委任国际专家组制定全球新标准

神经技术有潜力解决许多健康问题,但也可能威胁人权、思想自由和隐私。现在迫切需要在国际层面建立一个共同的伦理框架,正如教科文组织2021年在人工智能领域所做的那样。没有神经权利,就没有神经数据。

2021年,,指出神经技术对大脑完整性、个人身份等权利和基本自由构成的威胁。正如教科文组织于所言,随着神经技术研究采用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这一领域的创新步伐也在加快。
考虑到该领域缺乏伦理框架,总干事建议194个会员国着手制定第一份准则性文书,以保障人权和基本自由。在2023年11月教科文组织大会第42届会议上,会员国已同意启动这一倡议。
预计在2025年11月采纳该框架
今日,阿祖莱任命24名神经技术专家,他们将负责设计和撰写伦理框架草案,倡议由此逐渐成形。特别专家组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拥有多元文化背景的专业人士,他们活跃于神经科学、心理学、神经技术、人工智能、脑机接口、伦理学、生物伦理学等领域。
国家、次区域、地区层面的各利益攸关方将在年内就专家的工作成果提出意见。之后所有会员国将在教科文组织秘书处的领导下对其进行讨论,以期在2025年11月教科文组织大会第43届会议上通过这一全球伦理框架。
神经系统疾病目前是全球主要的致病致残原因,对贫困地区的影响尤为严重。神经技术帮助治愈这些疾病的可能令人充满希望。但是,其无序发展也给思想自由、精神隐私等基本人权带来前所未有的风险。
确保神经技术的使用符合人权要求
虽然神经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受到生物伦理监管标准的制约,但其在推广至商用时不受监管的状态却引发严重伦理问题。如今,市场上已有可穿戴头带和耳罩,帮助用户跟踪睡眠模式等参数。这些技术还能收集神经数据,让公司或政府能够建立详细的个人档案,从而引发信息滥用和个人被操纵的风险。
这些神经信息的易得性使神经数据不仅在医疗领域越来越抢手,在消费市场也备受瞩目。神经营销,即通过评估神经信息来了解消费者的偏好和决策行为的营销策略,对精神隐私和思想自由构成严重威胁,危及民主和政治自由。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伦理框架将在世界范围内确保这些技术的使用符合人权和基本自由。
教科文组织此举是其在科学伦理领域长期经验的延续。此前,教科文组织一直是科学伦理领域的先驱,制定了对于人类基因组(1997年)、人类基因数据(2003年)、生物伦理与人权(2005年)及人工智能(2021年)的全球伦理框架。
更多信息
对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拥有194个会员国,致力于引领各国在教育、科学、文化、传播和信息领域的多边合作,以此促进和平与安全。组织总部位于法国巴黎,同时在全球54个国家设有办事处,雇员共2300余人。教科文组织负责协调2000多处世界遗产、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创意城市、学习型城市、包容和可持续城市网络,以及1.3万余所联系学校、大学教席、培训和研究中心。现任总干事为奥德蕾·阿祖莱。
“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1945年)
更多信息:www.unesco.org/zh
媒体联系人

电话:+33 1 45 68 17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