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水润天府·万千气象!2024都江堰放水节成功举办

上千名观礼嘉宾着秦朝服饰,学习秦朝礼仪,在古风古韵唯美演绎中,体验一场华丽穿越,感受古人治水智慧。&苍产蝉辫;

都江堰被称为“叁遗之城”。2000年,青城山—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四川大熊猫栖息地(都江堰是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自然遗产。2018 年,都江堰水利工程被国际灌溉与排水委员会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都江堰放水节是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都江堰放水节以“水润天府·万千气象”为主题,通过“放水大典”“天府非遗展”“千年治水秀”等篇章讲述了李冰率众建堰,千年造福川蜀百姓的历史传奇。

开放迎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代表夏泽翰教授,以及来自新加坡、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13个国家30余位驻蓉驻渝总领事、领事官员和来自拉丁美洲的19个国家21名记者,齐聚都江堰,深度体验都江堰的山、水、道、熊猫文化,切实感受都江堰在世界遗产保护、绿色生态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成果。

放水大典
全剧通过古堰源起、往事如水、今朝胜昔、来日可期四大篇章,系统讲述了李冰率众建堰,千年造福川蜀百姓的历史传奇,将现代演绎与古法祭祀紧密融合,完整再现古法围堰、截流、祭祀、放水等实景。
舞台上时光流转,一眨眼穿越回秦朝,秦蜀郡守李冰率众开山建堰,堰工们手握长锸,抡起锄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编竹笼、扎杩槎……好一派热闹景象。最终修建了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叁大主体水利工程,将岷江化为涓涓细流,润泽千里沃野,造福千秋万代。
放水节最庄严隆重的环节,当是祭祀大典。

大典主祭引领全场千名身着汉服的观众肃穆整装,先行“敬”礼,再行“诚”礼,缅怀先贤,感恩李冰。接着,主祭官舒展竹简,长声诵读祭文。

祭祀大典上,来自成都、德阳、绵阳、眉山、乐山、资阳、遂宁等7市40县(市、区)的灌区代表纷纷呈上特产祭品,缅怀先贤,追思李冰。

仪式完毕后,礼官带领观众拜水感恩。人们以最虔诚的方式祝愿天府儿女,千秋兴盛!愿泱泱中华,万世其昌。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当然是砍杩槎放水仪式。
随着一声悠长的“砍杩槎,放水啰”……这也预示着天府“水龙头”——都江堰正式开启了成都平原新一年的春灌。

灌区百姓奔走相告,纷纷向河水中投放活鸭,竹竿打水头,舀头水敬神,共同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青山古堰与上千名天府儿女共同见证了“2024都江堰放水节”圆满礼成。

非遗体验
在放水节活动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各国领事官员参与了剪纸、泥塑、宋代点茶、印章明信片等文化体验活动,这些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技艺令他们非常感兴趣。

都江堰水利工程介绍
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
该大型水利工程现存依旧在灌溉田畴,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其以年代久、无坝引水为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这项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叁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它利用自然地形和水文特征,在不使用大坝的情况下解决了引水灌溉、排沙、防洪和控制流量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