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

阿拉伯及欧洲地区五处遗产地被列入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在正于中国福州召开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世界遗产委员会今天将沙特阿拉伯、奥地利、比利时、捷克、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的5个文化遗产地,包括1个跨境遗产地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这些遗产地分别为:

沙特阿拉伯,希马文化区

希马文化区位于沙特西南部的干旱山区,处在阿拉伯半岛的一条古老商队路线上,包含了大量描绘狩猎、动植物以及生活方式的岩画,时间跨度长达7000年。在这里安营扎寨的旅人和军队在不同时期留下了大量的岩画与铭文,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大部分都保持着原始状态。铭文用不同的文字书写,包括古南阿拉伯文、阿拉姆-纳巴泰文、南阿拉伯文、萨姆得克文、希腊文和阿拉伯文。该遗产区及其缓冲区还蕴藏着丰富的未发掘考古资源,包括石冢、石构、墓葬、石器及古井等。此地亦是古代一条沙漠商队重要路线上已知的最古老收费站,这里的Bi’r H?ima?古井已有逾3000年历史,至今仍是淡水水源。

奥地利/比利时/捷克/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欧洲温泉疗养胜地

该跨境遗产地包括7个欧洲国家的11个城镇:巴登(奥地利)、斯帕(比利时)、弗朗齐谢克(捷克)、卡罗维发利(捷克)、玛丽安斯凯(捷克)、维希(法国)、巴特埃姆斯(德国)、巴登-巴登(德国)、巴特基辛根(德国)、蒙泰卡蒂尼泰尔梅(意大利)、巴斯(英国)。这些城镇都以天然矿物质水源而发展起来,是从18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蓬勃的欧洲温泉疗养热潮的见证,这一热潮催生了一批大型国际化温泉度假村。温泉疗养馆、温泉大厅(专门用于理疗的房屋)、泵房、饮水厅、柱廊和地道等将天然矿泉水资源用于沐浴和饮用的温泉建筑群影响了温泉城镇的空间布局。其它相关设施还包括花园、集会厅、赌场、剧院、旅馆和别墅,以及特定的温泉配套基础设施。这些设施都融入市镇整体格局,造就一个个在如画的景观中精心管理的休闲和治疗环境。这些城镇体现了人类价值观与医学、科学和浴疗学发展的重要交流。

法国,科尔杜昂灯塔

科尔杜昂灯塔耸立在大西洋中吉伦特河口的一块礁石平台上,其所处环境高度暴露且十分恶劣。灯塔于16和17世纪之交以白色石灰石砌成,由工程师德福瓦(Louis de Foix)设计。在18世纪末,工程师特莱尔(Joseph Teulère)主持了改造工作。灯塔塔身饰有壁柱、立柱托饰和滴水嘴,是海事通信的杰作。它体现了灯塔建筑和技术史上的伟大阶段。建造者意欲延续古代著名灯塔的传统,在灯塔作为重要领土标志和安全工具的新航海时期展示灯塔建筑艺术。18世纪末灯塔加高和照明设备的更换展示了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其建筑形式借鉴了古代范式、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主义,以及路桥学院特定的建筑语言。

德国,达姆施塔特的玛蒂尔德高地

达姆施塔特艺术家村位于德国中西部达姆施塔特市的制高点玛蒂尔德高地上,由黑森大公路德维希(Ernst Ludwig)创建于1897年,是当时建筑、艺术和手工艺领域新兴改革运动的中心。这里的建筑由其艺术家成员设计,用作实验性的早期现代主义生活和工作环境。随着在1901、1904、1908和1914年接连举办的国际展览,艺术村不断扩张。如今,早期的现代建筑、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都在这里留下了印迹,所有这些都受到了工艺美术运动和维也纳分离派的影响。该遗产地包含2个组成部分,共23处遗产点。第一部分为婚礼塔(1908年)、展览厅(1908年)、梧桐林(1833年,1904-14年)、抹大拉的玛丽亚俄罗斯小教堂(1897-99年)、百合池、戈特弗里德?施瓦布纪念雕塑(1905年)、凉棚与花园(1914年)、“天鹅殿”凉亭(1914年)、恩斯特?路德维希喷泉,以及为达姆施塔特艺术家村和国际展览而建造的13处艺术家住宅与工作室。第二部分是为1904年展览建造的、由3部分组成的建筑群。

意大利,帕多瓦14世纪壁画群

该遗产地由8个分布在帕多瓦老城区内的宗教和世俗建筑群构成,这里有多位艺术家在1302-1397年之间为不同类型的赞助人在不同功能的建筑内创作的大量壁画。然而,帕多瓦壁画群在风格和内容上保持了统一性,其中包括乔托(骋颈辞迟迟辞)在斯克洛维尼礼拜堂绘制的壁画(被认为是壁画史上革命性发展的开端),以及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如阿珀的瓜里恩托、梅纳博伊的朱斯托、泽维奥的阿尔泰基耶罗、维罗纳的阿万齐和雅各布。这些壁画共同展现了14世纪壁画艺术是如何随着新的创作动力和对空间表现的理解而发展的。

本届世界遗产大会的名录增列审议工作将持续到7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