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伦理原则: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

世界各国领导将气候变化视为21世纪的最大挑战。我们通常从物流、科学和经济角度理解气候变化,却甚少从伦理方面予以解读。在第23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之后,195个教科文组织会员国于2017年11月15日正式通过了,明确了我们应对挑战、坚守伦理原则的责任。《宣言》提出了6项伦理原则:

  • 预防损害
  • 预防办法
  • 公平和公正
  • 可持续发展
  • 团结
  • 科学决策和诚信决策

随后,《宣言》阐述了如何将这些原则应用于科学、技术和创新体系,应用于教育、风险管理过程、公众意识提升、国际合作和治理问责等不同领域。

为了充分理解应对气候变化的伦理观点,我们必须反思以下问题:为什么伦理原则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我们需要在气候变化方面树立伦理原则?

伦理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是一种哲学手段,可以帮助社会通过退后一步,从更广阔的视野审视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后果、思考行动与对策。举例来说,气候变化被视为阻碍国家发展的最大威胁,对小岛屿发展中国家而言尤为如此。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是一个岛屿国家,在过去的20年中遭受了愈发猛烈的飓风、持续时间更长的干旱,更加频繁的洪水泛滥与海平面上升所带来的种种影响。2013年12月,干旱造成的损失约为9330万美元。在此种情况下,强调气候变化相关的事实和带来的经济影响远不足以应对这一难题。

公平和公正这一伦理原则有利于促使各国与其他行动方通过提供气候变化相关信息、知识以及减缓与适应行动的实施方式,助力提高公众意识、鼓励决策和行动参与。我们应当通过加强媒体、科学界、民间社会组织与整个社区开展对话和沟通来实现这一目标。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2017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日本-加勒比气候变化伙伴关系(UNDP J-CCCP)与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政府合作,启动了气候变化公共教育计划与宣传活动,旨在围绕气候变化与适应气候变化的方法为该国居民提供相关信息。在将气候变化相关重要因素融入小型、脆弱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时,公众意识和公众教育可谓是主要助推力之一。

此外,若要更有效地、以更合理的方式应对气候变化,伦理原则是必不可少的。举例而言,每年春天来自蒙古和中国的沙尘暴都会席卷韩国,然而近年中国西部和蒙古的工业化和森林砍伐进程使得沙尘暴中的有害物质增加,威胁到了人们的健康,同时造成了社会问题。而且,韩国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中国和蒙古亦深受其害。因此我们需要协调各国行动,应对并解决这一问题。

这就是团结原则的用武之地。在此种情况下,团结意味着受影响的国家必须认识到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而不能为牟取本国利益而置我们在地球家园的生活于不顾。在保护和改善地球时,我们应当充分反映背景各不相同的人们之间的团结与相互依存。

以上2个例子充分说明了气候变化在本质上是一个伦理问题。面对气候变化不采取行动会招致灾难性影响;同样地,忽视伦理原则、未经深思熟虑而提出的应对措施则有可能摧毁整个社区,并将继续创造不公平的、资源错配的模式,进一步削弱那些已经在人为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影响下被迫背井离乡的弱势群体。

近日发布的进一步彰显了《宣言》在今天的重要性。报告提出的结论为教科文组织“选择思维变化,拒绝气候变化”这一口号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注脚——改变我们衡量经济成就的标准、改变我们制定公共政策的方式、充分考虑核心经济服务,以及改变我们教育民众和子孙后代的方式。我们所选择的增长和发展方式的伦理内涵是这种变革的核心。“在做出经济、政治决策和个人选择时,我们会秉持怎样的价值观?”“我们希望生活在怎样的社会之中,又希望给后代留下怎样的世界?”等问题对于应对气候变化而言至关重要,如果没有的助力,我们很难解决这一难题。

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