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文物:武装冲突中的利害所在

硬币、雕塑、手稿、古代碑刻……自2011年以来,在欧洲和美国的拍卖行,约有100件也门的遭劫文物被拍卖,拍卖价款共计约100万美元。2014年,伊黎伊斯兰国攻陷首批叙利亚城市,拉卡博物馆因此沦陷,数百件重要藏品遭劫。第二年,伊德利卜博物馆近1万件珍贵艺术品遭窃。
恐怖组织伊黎伊斯兰国深谙这些文物的市场价值,它们在伊拉克和叙利亚控制区有组织、大规模地洗劫博物馆和考古场所,甚至对劫掠而来的文物征税。在2015年11月发布的《武装冲突局势中的遗产保护报告》中,巴黎卢浮宫博物馆馆长兼总监让-卢克·马丁内兹(Jean-Luc Martinez)指出, “血腥文物”大约占“伊斯兰国收入来源的15%到20%”。同贩运石油资源一样,贩运文物也成为资助恐怖主义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近几十年来,从阿富汗途经也门或伊拉克到马里这条路线上,文化遗产和文物始终置身武装冲突的风口浪尖。蓄意破坏行动直指文物,冲突也连累文物受损,恐怖组织对文物觊觎垂涎,视之为利润来源,文物正成为犯罪网络和当代安全问题的核心。
掠夺和非法贩运会抹杀族群的身份认同,使饱受冲突蹂躏地区的不稳定局势愈发严峻。在冲突地带的掠夺和贩运不仅成为恐怖主义的一大资金来源,还加剧了暴力行为,并赌上了这些地区的未来。2017年11月30日,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有关保护文化财产的会议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Audrey Azoulay)说道:“非法贩运、破坏文化遗址、宣传极端主义和否认历史是全球通用的伎俩,要应对这些问题,国际社会必须通盘考量加以解决。”
近来,由于意识到这类贩运的严重程度及其造成的损害,一系列行动提上日程。2015年,第2199号决议通过,禁止买卖从伊拉克和叙利亚流出的文化财产。两年后,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一致通过第2347号决议,首次将文化遗产保护列为安全要务,并谴责蓄意破坏文化财产的行为,称其构成战争罪。
在这项联合国决议出台后,国家一级开始采取法律应对措施。2017年,欧洲委员会通过了《对于涉及文化财产罪行的公约》 。同年,乌拉圭宣布在南方共同市场(南共市)成立国际打击非法贩运委员会,成员有阿根廷、巴西、巴拉圭、乌拉圭和委内瑞拉。
2016年,美国通过了一项对于管控进口来自叙利亚的文物的新法律。随后,多国纷纷效仿美国,在各自市场中对“血腥文物”加以限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禁止非法贩运的公约通过的50年后,这些举措让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焕发了全新活力。
?
拓展阅读:
《“我们必须惩罚劫掠者,也要惩罚买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2020年10-12月
《一项保护文化遗产的历史性决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2017年10-12月
?
图片:? Yaser Jawad / Xinhua / Newscom / ABACAPRESS.COM